首页 > 以史为鉴 正文

以史为鉴

南国佳果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7-11 08:12:39

  荔枝,这红绡裹玉的南国佳果,不只是甜蜜的味觉享受,更串联起一段段动人的文化故事。

  唐代诗人白居易与荔枝的故事,始于他任忠州(今重庆忠县)刺史时。此前,白居易虽听闻荔枝,却一直无缘亲见。来到忠州后,他初次邂逅荔枝,瞬间就被它吸引了。彼时忠州仅有十几株荔枝树,结果也不多。白居易认为种植荔枝有益民生,遂向盛产荔枝的涪州和岭南的地方官写信,请他们派人到忠州传授种植荔枝的技术。

  白居易带领众人种下荔枝树,同时挥笔写下《荔枝图序》,用“朵如葡萄,核如枇杷,壳如红缯,膜如紫绡,瓤肉莹白如冰雪,浆液甘酸如醴酪”的生动文字,向世人展示荔枝的独特魅力。他在《种荔枝》中感慨:“红颗珍珠诚可爱,白须太守亦何痴。十年结子知谁在,自向庭中种荔枝。”荔枝结果要等很长时间,那时种下荔枝树的人还在不在呢,白居易不管这些,依旧在庭院中种下荔枝树。他种下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。多年后,忠州成为著名的荔枝城,白居易的功劳可不小。

  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”苏轼对荔枝的热爱,早已成为千古佳话。北宋绍圣元年(1094年),苏轼被贬惠州。在这片远离家乡的土地上,他第一次品尝到荔枝,我们甚至知道初尝的具体时间,是绍圣二年(1095年)四月十一日。苏轼形容荔枝是“海山仙人绛罗襦,红纱中单白玉肤”。苏轼留下了许多咏荔枝的诗歌。在《荔枝叹》中,苏轼说:“我愿天公怜赤子,莫生尤物为疮痏。”他借汉唐时期进贡荔枝给百姓带来灾难的历史,针砭时弊,批评宋朝权贵的奢靡享乐之风,展现出一位文人的担当。

  苏轼对荔枝的痴迷,不仅在于其美味,更在于荔枝陪伴他度过了人生中的艰难时光。当时岭南被视为蛮荒之地,罪臣多被流放至此,可苏轼却在这里与荔枝等岭南风物相遇,寻找到一个新奇的世界,冲淡了他的愁苦。

  在众多与荔枝结缘的文人中,宋代的蔡襄堪称“荔枝专家”。北宋嘉祐四年(1059年),蔡襄在福州任职时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荔枝专著——《荔枝谱》。他对荔枝的研究细致入微,亲自走访福州、兴化等地的荔枝产区,到果园中观察荔枝的生长习性,与果农交流种植经验。在《荔枝谱》中,他详细记载了32个荔枝品种,从果实的大小、形状、色泽,到果肉的质地、口感、甜度,都有精准描述。比如被誉为“品居第一”的“陈紫”,他说这种荔枝的果实“大可径寸有五分,香气清远,色泽鲜紫,壳薄而平,瓤厚而莹,膜如桃花红,核如丁香母。剥之,凝如水晶;食之,消如绛雪。其味之至,不可得而状”,到底是大才子的文笔,就如读者也吃到了一般。

  荔枝穿越千年,承载着白居易的民生关怀、苏轼的旷达乐观、蔡襄的匠心精神。每当我们剥开荔枝,品尝那清甜的果肉时,也不要忘了小小荔枝竟得如此多文化名人的钟爱。(贺源)

>>><<<